Pages

Wednesday, November 18, 2015

同样的七元


从《谁说人是理性的》这本书里摘录的个案研究:

假设今天你要去买两件物品,一支新钢笔和一件新西装。

你先来到了文具店,看到一支自己所要求的精美钢笔要价25元,可是你突然想起离这里有15分钟步行路程的另一家文具店有同样的打折钢笔只卖18元,你会花这15分钟省下7元吗?

大部分面对这问题的人都说愿意多走一趟省下7元。

现在,你来到了服装店,看到一件喜欢的西装价值455元,当你决定买下时,有位顾客悄声告诉你,同一套西装在另一家店只卖448元,离这家店也是15分钟步行路程,你会花15分钟省下这7元吗?

面对这种状况,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会。

两种状况,说穿了,也就是一个人觉得15分钟的代价换来7元的“回酬”到底值不值得?可是,答案却因状况的不同而大相庭经,这就是我们在做决策时,“比较”的心理在作祟。

7元占了钢笔原价很大的比例,却只占了西装原价很小的比例,这种不当的比较心理,会蒙蔽了我们的理性,看不到问题的原貌和根本,15分钟是否值得7元才是重点,至于这7元是从10元还是1千元省下来的,不该是考量的因素。

这就可以解释, 我们到外用餐时,很容易为一个40元的套餐多花3元加碗浓汤; 在家时,却会为了帮一罐4元的汤料省下3毛钱而多跑一段路或者费心收集报章里的折价劵。

又或者,一个人很容易愿意多花2000元把一架50000元汽车升级为真皮座椅,却对为家里添置一个2000元的新皮沙发感到难以买下手的理由,即使我们知道,对多数人而言,待在沙发的时间实际上比在车上来得长。

这种消费心理所产生的盲点随处可见,也是导致很多人不知不觉间多花了钱也茫然不知的主因。

其实,只要我们尝试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每一笔消费,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对金钱的评估,也可以将之花在更有价值的事物上。



4 comments:

  1. 看到一件喜欢的西装价值455元,当你决定买下时,有位顾客悄声告诉你,同一套西装在另一家店只卖448元,离这家店也是15分钟步行路程,你会花15分钟省下这7元吗? --》不会,外子会骂死我,哈哈

    ReplyDelete
  2. 谢谢分享, 的确有这种感觉, 却没有细想过。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