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July 26, 2017

先入为主

读到一个相当有趣的心理实验.

在一个摄影室,请了六位专业的摄影师给同一个人拍肖像照.

在拍摄之前,工作人员分别向摄影师们描述了这个被拍的人的身份, 向他们说了以下六个不同的身份:

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 救生员;  出狱的囚犯; 渔民; 灵媒; 成功戒酒的酒鬼.

拍摄完毕后, 六张照片被挂在一起, 而每一张照片也都准确和传神地表现出那个人的身份:
 

~百万富翁的照片是张面部特写, 炯炯有神的眼神, 显得志得意满的一面

~救生员的照片凸显出主人充满正能量的灿烂笑脸和安全感的一面

~出狱囚犯的则是张侧面照,拍得目光尖锐和嘴巴抿着,加上身后的庞大面积阴影,让人感受到那份沉重

~渔民的照片是张正面咧嘴笑的照片, 仿佛劳累了一天看着自己捕获的胜利果实

~灵媒的主人公则带着犀利的目光只占了照片的半面,另半面是一张空椅子,整个画面给人一种不安的诡异感

~酒鬼的是张主人坐着,双手盖膝的全身照,有种刚酒醒被念的模样.

事实上, 这个被拍摄的人并不是上述六种身份的任何一种, 他也不是一位有进入角色能力的演员, 不过当他被摄影师误当成以上的身份后, 却能够被拍成六种迥然不同的脸照.

对一个人有了先入为主的假定, 就会让我们从他身上找到那种特质, 即使他实际上并不是我们心中所假定的身份.

这恰恰表露出”万象唯心而现”的道理.

在理财投资圈,无论遇上那一类的投资达人或方法, 很多人总会因先有的印象和别人的传言,而对他所说的话带着”一定是那样”的看法, 例如”他是名股息投资者肯定很保守,买入的公司有稳定的现金流但必然不会有很大的资本利得”或者” 他是有学习技术派的人,肯定只懂得随图投机”,”他是投资名人,提到的股背后用意就一定是想拉高股价出货”等既定观念, 是非对错的判断, 变成了对人而不是对事的主观, 少了一层客观的过滤.

简单想想, 推荐某方法或某股的是他人, 但使用或买入与否的决定权终究还是自己, 你是单凭对某人的印像就跟风投资, 还是将他的推荐仔细分析了才决定买入? 买入以后, 被一时的波动影响亏损卖出,还是有耐心等待开花结果的一刻来临而大赚? 致使我们投资成败的, 到底是他人,还是我们?

如心理实验的结论, 一张照片所展现的, 与其说是镜头前的人,不如说更多表现了拍摄者的看法和心理.

一个评论所展现的,与其说是被批评的人,不如说更多表现了批判者的想法和个性.

照片和言论中拍的和说的虽然是他,但真正反映的实际上是我们的内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