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某家人身上發生的事,讓水星熊回憶起以前一位親戚提過的事。
他是嘆著气説的:“被塞到我們部門的大多是靠關係,人家有靠山的每天怎樣混都无所謂,我整理一份文件出个小差錯就被主管駡得狗血淋頭。”
水星熊好意勸解:“確實很糟糕,不過,是否確定對方都在混?會不會是他們有什麼省時省力的高招?或許自己可以學學?”
他:“剛加入公司的前半年我也沒覺得什麼,後來我又花了半年時間觀察,總算弄清楚了,我們部門的六個人,一個是FC的侄女,一個是GM的表弟,一個是我們大客戶的親戚,還有一個應該是一個股東的小三。”
他繼續憤慨地道:“就拿上個月來說,23个工作日,他們祇有不到5天是準時上下班,剩下的日子不是遲到就是早退,來了也不見他們好好工作,好像只會走來走去聊天或上網。”
水星熊有點好奇地問:“你是在人事部工作嗎?怎麼對別人的背景和出勤時間那麼清楚?”
他有幾分得意地道:“這還不簡單?我就坐在門口的位置啊,他們每天上下班我都看一下表記錄下來。至於他們的靠山,我假裝和他們聊天套交情,多問幾句就套到口風了,有時還會偷偷跟著他們下班,看看他們最後都跟誰見面。我還費點力氣向人事部打聽到,他們有的連文憑都沒有呢...”
哇塞...怎麼有點福爾摩斯在破案的味道。
忘了他還說了什麼,只記得最後他總結這件事的一句話是:“人生怎麼這麼不公平啊。”
本來想問他“那你準備怎麼辦?”,不過聽他得到這個結論后,水星熊才發現,從頭到尾,他並無意找解決方法。
個人覺得,他當時很沮喪又很憤慨,可是卻也祇有沮喪和憤慨,絞盡腦汁地去證明別人有靠山,別人的學歷和業績有多差,并不是為了想改變什麼,而是為了強化已知的一個事實:
這世界不公平,這人生糟透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很久沒和他聊天,只从家人口中得知他迄今依然還是在那公司上班。
費盡心力證明了世界的偏額与人生的糟糕,然後卻放任自己將錯就錯。
在職場或人生,每天將眼光和心思放在別人身上,逢人就抱怨的人,絕不罕見。
某某人又巴結財務主管了,每次claim都把私人開銷放進去也沒事。
某某人投資能成功是因為有老爸的金山和高薪做靠山,我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和不肖高薪需要犧牲自由的工作,所以才一直是窮人,若有哪些條件我肯定可以比他更好。
我對某某人這麼好,他還是不領情,這麼殘忍對我。
其實,對這幫人,自己想有點不客氣地説:“對啊,這就是你現在的處境,那你怎麼辦?你想要怎麼辦?要鬥還是要走?要陰謀還是陽謀?有沒有本事跳槽到更好的地方去或自立門戶?”
收集這世界不夠好的證據太簡單了,它會帶給人一種虛假的滿足感:工作和生活這麼差勁,我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
這是我們無意識中所採取的防禦機制,明知這個世界不夠好,還要絞盡腦汁的蒐集所有證明它不夠好的證據,然後放任自己陷入“憤怒-頹喪-無力-憤怒”的無限迴圈。把絕大部分的能量和心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委屈上。
這是一道心裡上的護城河。他們先是樹立了一個規則“這件事是不應該/不合理/人神共憤的”,然後藉著這份委屈反復地強調這個規則,仿佛衹要有這個規則存在,他們心裡就可以保有一份安定和可控感。
可是那虛無的可控感,跟真正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始終是不一樣的。
將他們當反面教材引以為鑒,往後自己想開口抱怨時,總會先反問自己:“那你要怎麼辦呢?要忍,要爭,要走出泥潭,還是要臥薪嚐膽?”
本文最想説的是:與其對別人用心,不如對自己用力。
改變自己總是痛的,但這痛,遠比麻木值得。
他是嘆著气説的:“被塞到我們部門的大多是靠關係,人家有靠山的每天怎樣混都无所謂,我整理一份文件出个小差錯就被主管駡得狗血淋頭。”
水星熊好意勸解:“確實很糟糕,不過,是否確定對方都在混?會不會是他們有什麼省時省力的高招?或許自己可以學學?”
他:“剛加入公司的前半年我也沒覺得什麼,後來我又花了半年時間觀察,總算弄清楚了,我們部門的六個人,一個是FC的侄女,一個是GM的表弟,一個是我們大客戶的親戚,還有一個應該是一個股東的小三。”
他繼續憤慨地道:“就拿上個月來說,23个工作日,他們祇有不到5天是準時上下班,剩下的日子不是遲到就是早退,來了也不見他們好好工作,好像只會走來走去聊天或上網。”
水星熊有點好奇地問:“你是在人事部工作嗎?怎麼對別人的背景和出勤時間那麼清楚?”
他有幾分得意地道:“這還不簡單?我就坐在門口的位置啊,他們每天上下班我都看一下表記錄下來。至於他們的靠山,我假裝和他們聊天套交情,多問幾句就套到口風了,有時還會偷偷跟著他們下班,看看他們最後都跟誰見面。我還費點力氣向人事部打聽到,他們有的連文憑都沒有呢...”
哇塞...怎麼有點福爾摩斯在破案的味道。
忘了他還說了什麼,只記得最後他總結這件事的一句話是:“人生怎麼這麼不公平啊。”
本來想問他“那你準備怎麼辦?”,不過聽他得到這個結論后,水星熊才發現,從頭到尾,他並無意找解決方法。
個人覺得,他當時很沮喪又很憤慨,可是卻也祇有沮喪和憤慨,絞盡腦汁地去證明別人有靠山,別人的學歷和業績有多差,并不是為了想改變什麼,而是為了強化已知的一個事實:
這世界不公平,這人生糟透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很久沒和他聊天,只从家人口中得知他迄今依然還是在那公司上班。
費盡心力證明了世界的偏額与人生的糟糕,然後卻放任自己將錯就錯。
在職場或人生,每天將眼光和心思放在別人身上,逢人就抱怨的人,絕不罕見。
某某人又巴結財務主管了,每次claim都把私人開銷放進去也沒事。
某某人投資能成功是因為有老爸的金山和高薪做靠山,我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和不肖高薪需要犧牲自由的工作,所以才一直是窮人,若有哪些條件我肯定可以比他更好。
我對某某人這麼好,他還是不領情,這麼殘忍對我。
其實,對這幫人,自己想有點不客氣地説:“對啊,這就是你現在的處境,那你怎麼辦?你想要怎麼辦?要鬥還是要走?要陰謀還是陽謀?有沒有本事跳槽到更好的地方去或自立門戶?”
收集這世界不夠好的證據太簡單了,它會帶給人一種虛假的滿足感:工作和生活這麼差勁,我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
這是我們無意識中所採取的防禦機制,明知這個世界不夠好,還要絞盡腦汁的蒐集所有證明它不夠好的證據,然後放任自己陷入“憤怒-頹喪-無力-憤怒”的無限迴圈。把絕大部分的能量和心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委屈上。
這是一道心裡上的護城河。他們先是樹立了一個規則“這件事是不應該/不合理/人神共憤的”,然後藉著這份委屈反復地強調這個規則,仿佛衹要有這個規則存在,他們心裡就可以保有一份安定和可控感。
可是那虛無的可控感,跟真正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始終是不一樣的。
將他們當反面教材引以為鑒,往後自己想開口抱怨時,總會先反問自己:“那你要怎麼辦呢?要忍,要爭,要走出泥潭,還是要臥薪嚐膽?”
本文最想説的是:與其對別人用心,不如對自己用力。
改變自己總是痛的,但這痛,遠比麻木值得。
对啊。所以我就选着了理财投资这条路。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