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段話:人到了25歲 自己就得是那個屋檐,再也無法找其他地方躲雨了,得學會做自己的樹洞,很多事不必説,也不必說出來,自己慢慢消化就好。
看到和水星熊初次出國打工時的26歲差不遠的一句話,深有感觸。雖然明知這段話确是現實的一面,衹是沒想到年齡的分水嶺會來得那麼早。
20左右尚求學時的自己不懂,那時大概是連跌一跤磨損點皮也要跟好友呼痛的Drama Queen,跟那個同學不對眼,對那個老師有看法,上哪門課很無聊,針尖一點點大的情緒,仿佛都是向親友吐槽的用料。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呢?
或許是從撥通另一半的電話,對方比你還疲憊地説自己正在加班開會,晚一點打回給你的時候;
或許是跟死黨視頻通訊時情緒崩潰,而她一邊安撫身邊的小孩,一邊焦頭爛額地安撫你:你別哭,我抱不了你的時候;
或許是公公婆婆甚至父親母親開始頻繁的進出醫院,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微笑的任你撒嬌的時候。
水星熊想,自己也是出國後一段日子,忽然明白了25歲分水嶺的意義所在。
我們25歲之前遇到的問題都太情緒化了。
無論是15歲時跟同桌鬧了彆扭,還是18歲的時候背書背到想哭,無論是20歲糾結多次的“他喜歡我她不喜歡我”,還是22歲時初入職場的一片懵懂與茫然。
那些事情與其説是問題,更像是情緒上的一個疙瘩,衹要有人陪著,有人説我懂,有人説看看我比你還慘呢,自己就能滿足地哈哈一笑,次日醒來又是新的一日。
可是25歲以後遇到的問題都不是。
工作數年還卡在不上不下的瓶頸;
不得不面臨親人的離世,或是還沒準備好就成了父母。
職場遭遇了手狠心黑的馬屁精同事;
開發商遲遲不交房,現在的房東不續租。
沒有哪件事,是能被幾句輕描淡寫的安慰或是幾句抖機靈的調侃打發掉的。
見面寒暄時問的“how are you?”,若是你不按常理去答“fine,and you?”,大多會收穫一個略帶尷尬的笑容,或是另一個比你還慘的故事。
你會在對方的笑容和故事中確認自己的悲苦與沮喪,卻又因為沒有獲得實質上的出路或力量而更加難過。
有人說,中年危機這個詞已經不再貼切了,現在都叫成年危機,從成為成年人的那一刻起,歡迎步入殘忍叢林。
可能拯救成年危機的,恰恰不是抱怨,嘲諷,互相比慘又互相安慰,而是一個人的勇氣和進步。
沒人陪你了,沒人懂你了,沒人能手把手的幫你解決生活中的種種難題,而你,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挫敗中慢慢成長。
學會不再哭喪著臉到處抱怨,學會不相信太過輕巧的安慰或敷衍。
學會成為一位合格的成年人,不自憐,不自哀,不自怨。
冷漠不是不想關心,而是每個人都在忙著包紮自己的傷口。
水星熊總覺得,這或許才是對待情緒的理想態度吧:
有情緒,但自己能治癒。
知道自己并不是在孤軍作戰,但永不,永不用悲傷和絕望去交換戰友。
覺得很難的時候,就告訴自己,值得的,都不會太容易。
如果真有奇跡,那衹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