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8, 2025

設立界限

有否試過,當你透過自身的努力,好不容易贏得名聲、地位、財富或專業,卻被身邊的人視為理所當然,好像你會英文就得免費翻譯、有錢就要慷慨贊助、有粉絲就要大方代言宣傳,如果不這麼做,就會被貼上自私、小氣的標籤。完全不在乎你付出多少心血,才有今日的成就。


Roy出生在一個大家庭中,是長子也是長孫,底下只有一個弟弟,其他都是妹妹。Roy遺傳到爸爸的勤儉、認真,很早就離鄉到大城市打拚,成家立業之後,有了自己的一個小家庭。但弟弟從小就好大喜功,一心想賺大錢、做頭家,創業數次,最後都賠錢收場。即便如此,依舊沒有澆熄弟弟的發財夢。只要聽到什麼好康,就會轉頭向爸媽尋求資金。

但爸媽早已年邁、身上也沒有積蓄,都是靠Roy奉養,才能有安穩的老年生活。儘管知道小兒子有許多不良紀錄,兩老仍希望小兒子能盡快像哥哥一樣結婚生子。因此,他們經常代為開口向大兒子借錢,希望他這個做哥哥的可以幫弟弟一把,但每一次都慘賠,先前的錢也拿不回來。

Roy曾拒絕弟弟的借款,但只要爸媽繼續苦苦哀求,他便會心軟。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縱容,換來的卻是自己的孩子沒辦法好好地就學,很早就得出外打工,而龐大的經濟壓力,也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到最後罹患憂鬱症,選擇提早結束生命,還被親友說不負責任、太自私,丟下家庭就走。這麼荒謬的邏輯,卻不斷在你我身邊上演。

難道能者的下場一定得過勞嗎?或者為了不讓自己負擔這麼大,就繼續保持平庸嗎?以免別人眼紅想分一杯羹?

面對這種處境,你需要的不是向旁人證明自己已經承擔多少責任,而是堅定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

我們很少被鼓勵認識自己的需要與限制,並清楚地說出來。往往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中,滿足眾人的盼望。明明心中有千百個不願意,卻因為各種原因或他人眼光,做出違背自己心意的事情,讓自己不斷地受傷。總是為了「做好人」,而放棄「做自己」。

但「退讓」,通常伴隨而來的不是更多的尊重或互惠,而是越來越多的「不得不」與勉強,當心理的意願沒有被重視時,你的內在會被擠壓,接著變形。時間一長,你要不是討厭自己,要不就變得憤世嫉俗,到最後受傷最重的還是自己。

承認自己的限制,是設立心理界限重要的第一步。不要因為別人加諸在你身上的光環,承擔了不必要的責任。

記得,你可以不計較,但對方不能理所當然。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一段關係中,必須透過他人的肯定或存在,才能建立自我的價值,並且經常壓抑自己的需要,以符合對方的期待,總害怕自己會成為自私或不合群的人。那麼是時候停下腳步,好好地檢視自己的界限是否太過模糊與糾結?

你的體貼與善良,應該留給真正懂得珍惜你的人。

著作網購鏈接(馬來西亞):《打工族股息路》

著作網購鏈接(新加坡):《打工族股息路》SG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