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8, 2017

迎接最后一个月

七月份来到尾声, 只剩下一个月左右就轮到水星熊迎接35岁的到来, 也即将是本身财政年的结束.

拳王阿里说过: “如果一个人50岁时看到的世界和他20岁时所看到的是一样的话, 那么他已经浪费了30年的生命”

个人觉得他说得很对, 当初自己也是想趁年轻看看世界的另一面, 赚钱还是其次, 才选择了出国工作, 转眼就快十年了,也确实看到了很多和大马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方式, 毕竟, 到一个地方旅行和到一个地方工作,你所会抱有的心情和看到的事物是完全不同的.

不懂幸运还是不幸, 无论是之前的坦桑尼亚还是现在的PNG,它们都是第三世界国, 不幸,在于地方的落后与不便, 难以享受一般人所向往的大城市的便利生活; 幸运, 也同样在于地方的潦倒和贫困, 让自己看到很多穷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生存方式, 除了能够产生警戒作用,亦有学习的地方.

以最基本的健康为例,自己曾在非洲同时患上过Malaria Dengue , 好在公司有提供医疗费让自己接受较昂贵的治疗, 可以很快就治愈, 然而, 讽刺的是很多当地人却常常会死于这些病症, 而且很多时并不是因为它已经来到了不治的地步, 而是他们没有足够的金钱去接受医治, 该意外让自己深刻体会到财务病和生病是同样拥有带走一个人性命的可怕能力, 也同样的该被重视.

回顾即将结束的今年, 综观过去的十一个月, 第一季(20169~11)算是马股的一个小低潮, 相信主要是受到美国大选的影响, 然而, 这很快就成了过去, 十二月起到踏入2017年的前七个月, 组合都是一片欣欣向荣, 即使没做什么, 慢吞吞的股息派相信也得到了相当可观的资本增值回酬.

水星熊在这星期也突破了个人迄今最高的单笔股息收入, 有八千多元, 旧记录是Panamy的五千多元, 在收息的一刻心情是愉快的, 集中式的派息可以一次性收到比较多的股息, 但可能一年只有一次; 而一年派四次股息的公司则可以不时为自己带来现金流的鼓励和精神充电, 但每次的数额就相对较少. 无论如何, 重点是像水星熊一样的小市民也可以通过上市公司来投资自己有兴趣的事业, 从中为自己带来足够的被动收入, 直到这笔收入能够涵盖我们的日常消费, 就能迎来财务自主的一天.

投资型花钱就是每一天都很难,可一年比一年容易;

消费型花钱就是每一天都很容易,可一年比一年难。

世界上有20岁的朽木,也有80岁的常青, 要做那一种人, 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Wednesday, July 26, 2017

先入为主

读到一个相当有趣的心理实验.

在一个摄影室,请了六位专业的摄影师给同一个人拍肖像照.

在拍摄之前,工作人员分别向摄影师们描述了这个被拍的人的身份, 向他们说了以下六个不同的身份:

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 救生员;  出狱的囚犯; 渔民; 灵媒; 成功戒酒的酒鬼.

拍摄完毕后, 六张照片被挂在一起, 而每一张照片也都准确和传神地表现出那个人的身份:
 

~百万富翁的照片是张面部特写, 炯炯有神的眼神, 显得志得意满的一面

~救生员的照片凸显出主人充满正能量的灿烂笑脸和安全感的一面

~出狱囚犯的则是张侧面照,拍得目光尖锐和嘴巴抿着,加上身后的庞大面积阴影,让人感受到那份沉重

~渔民的照片是张正面咧嘴笑的照片, 仿佛劳累了一天看着自己捕获的胜利果实

~灵媒的主人公则带着犀利的目光只占了照片的半面,另半面是一张空椅子,整个画面给人一种不安的诡异感

~酒鬼的是张主人坐着,双手盖膝的全身照,有种刚酒醒被念的模样.

事实上, 这个被拍摄的人并不是上述六种身份的任何一种, 他也不是一位有进入角色能力的演员, 不过当他被摄影师误当成以上的身份后, 却能够被拍成六种迥然不同的脸照.

对一个人有了先入为主的假定, 就会让我们从他身上找到那种特质, 即使他实际上并不是我们心中所假定的身份.

这恰恰表露出”万象唯心而现”的道理.

在理财投资圈,无论遇上那一类的投资达人或方法, 很多人总会因先有的印象和别人的传言,而对他所说的话带着”一定是那样”的看法, 例如”他是名股息投资者肯定很保守,买入的公司有稳定的现金流但必然不会有很大的资本利得”或者” 他是有学习技术派的人,肯定只懂得随图投机”,”他是投资名人,提到的股背后用意就一定是想拉高股价出货”等既定观念, 是非对错的判断, 变成了对人而不是对事的主观, 少了一层客观的过滤.

简单想想, 推荐某方法或某股的是他人, 但使用或买入与否的决定权终究还是自己, 你是单凭对某人的印像就跟风投资, 还是将他的推荐仔细分析了才决定买入? 买入以后, 被一时的波动影响亏损卖出,还是有耐心等待开花结果的一刻来临而大赚? 致使我们投资成败的, 到底是他人,还是我们?

如心理实验的结论, 一张照片所展现的, 与其说是镜头前的人,不如说更多表现了拍摄者的看法和心理.

一个评论所展现的,与其说是被批评的人,不如说更多表现了批判者的想法和个性.

照片和言论中拍的和说的虽然是他,但真正反映的实际上是我们的内心.



 

 

 

 


 

 

 

 

Monday, July 24, 2017

集中和分散投资

昨天和股友聊天提到这个老掉牙的课题, 话题虽然老,  但至今仍然是各有其说的方法, 只因为两种策略都有其优劣处, 而且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合适度, 没有一概而论的统一标准.

个人浅见, 决定使用集中或分散式的股票投资法, 主要取决于3:资金规模, 研究时间, 个人性格

~ 资金规模

坦白说, 如果能够用于投资的闲钱不多, 基本上也无须谈论和过于在意金额配置的问题; 反之如果可运用的闲钱多, 加上当下被低估的公司有不少, 那就不妨分散投入各种存在的机会.

怎样才算集中, 具体而言, 个人理想标准大致如下:

资金规模 /集中方式的不同公司股份数量

 100 千以下 /4家以下, 100~500/47, 500~100/10家以下,100万以上/1020

基本上, 就是尝试让自己做到本小集中,本大再逐渐分散的方式, 即使买入的公司数量多于提到的个人标准也不能说是”, 而是觉得该被归类为分散投资而已.

~研究时间

除了资金上的集中”, 时间上的集中/分散也是差别之一.

每个人所愿意和能够花在研究投资的时间都不尽相同, 尤其对能够全职投资和打工仔而言更有明显分别.

一般而言,集中式的投资方式所花的时间或会如此:

初步观看三大报表:资产负债表, 损益表, 现金流量表的主要数据, 这步应该不需要花超过半小时.

 如果表面数据判断出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公司,就可以再花时间仔细剖析财报上的思考点, 例如成长率, 公司各部门/国内外地域的获利比例与情况, 资本支出的计划与状况,profit margin的增减与理由, 对客户的定价和对supplier的仪价的空间, 管理层的风格和文化, 对汇率变化和政府政策的潜在风险, 竞争对手等等.

看了财报,如果本身对该行业的生意本质了解不多,可以进一步搜索该行业的各种资料, 无论是研究报告, 报章杂志, 或者请教从事该领域的朋友都可以, 记得, 是在研究公司生意的相关资料,而不是想从他们身上得知一个简单的值得买与否目标价位多少这类问题.

这些了解步骤大概会花个实实在在的一星期左右, 考虑到打工族的有限闲余时间, 真正需要的时间其实会更长, 加上需要不时的跟进, 一个月能真正了解的或许就只有一两家公司.

而分散式的投资人所花的时间或会如此: 把财报大概看看,不容易理解的层面就跳过不理, 只注重主要的数据和资料, 大概了解公司是在做什么生意, 然后每季跟进季报, 从看上到决定买入一只股应该不会花超过两小时, 所以买入的公司 也可以比较多.

~个人性格

就好像交朋友, 有些人来者不拒, 浅谈深交聊什么都ok; 有些人着倾向于只和自己谈得来或有学习价值的对象交往.

就投资而言, 集中式能够减少投资决策和交易的次数, 符合股市动作越少越好的潜规律, 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时整体组合其实都是由表现最好的那几家公司撑起的, 如果眼光独到, 个性上也能够承受压力,集中的方式就比较合适, 毕竟这方法的明显弱点在于能被散户发现的好机会一般不多, 而每当一家公司占组合比例过大时,就自然会对投资人带来重大的心理影响, 因为这世上没有100%选对股的办法, 在某个时候犯错是必然的事.

反之, 分散式的好处就是少了这方面的压力, 除了看错一家公司不至于造成致命伤, 渔翁撒网的方式也能够让自己免除错失买入爆发股的机会, 不会有明知道好却没买到的后悔莫及感受, 当然, 显而易见的缺点就是获利也会被分散, 即使买到爆发股,也会有赚%但赚不到理想金额的感觉.

最终,每位投资者所能够承受的风险成了决定因素, 包含了你的年纪, 离财务目标的远近, 资金, 对投资项目的了解程度, 个性等都是你所能承受的风险需要的考量.

最后, 摘录冷眼前辈的语录:

无论是集中还是分散, 都必须遵守一个原则:你必须了解你所投资的公司.不了解,分散投资并不能减低风险, 反而失去了分散的意义.

购买一只你有深入了解的股票,比购买十只你一无所知的股票更安全.

如果你对十只股票都了解的话,就比买一只不了解的股票安全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