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4, 2020

25歲的成年洗禮




看到一段話:人到了25歲 自己就得是那個屋檐,再也無法找其他地方躲雨了,得學會做自己的樹洞,很多事不必説,也不必說出來,自己慢慢消化就好。


看到和水星熊初次出國打工時的26歲差不遠的一句話,深有感觸。雖然明知這段話确是現實的一面,衹是沒想到年齡的分水嶺會來得那麼早。


20左右尚求學時的自己不懂,那時大概是連跌一跤磨損點皮也要跟好友呼痛的Drama Queen,跟那個同學不對眼,對那個老師有看法,上哪門課很無聊,針尖一點點大的情緒,仿佛都是向親友吐槽的用料。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呢?


或許是從撥通另一半的電話,對方比你還疲憊地説自己正在加班開會,晚一點打回給你的時候;


或許是跟死黨視頻通訊時情緒崩潰,而她一邊安撫身邊的小孩,一邊焦頭爛額地安撫你:你別哭,我抱不了你的時候;


或許是公公婆婆甚至父親母親開始頻繁的進出醫院,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微笑的任你撒嬌的時候。


水星熊想,自己也是出國後一段日子,忽然明白了25歲分水嶺的意義所在。


我們25歲之前遇到的問題都太情緒化了。


無論是15歲時跟同桌鬧了彆扭,還是18歲的時候背書背到想哭,無論是20歲糾結多次的“他喜歡我她不喜歡我”,還是22歲時初入職場的一片懵懂與茫然。


那些事情與其説是問題,更像是情緒上的一個疙瘩,衹要有人陪著,有人説我懂,有人説看看我比你還慘呢,自己就能滿足地哈哈一笑,次日醒來又是新的一日。


可是25歲以後遇到的問題都不是。


工作數年還卡在不上不下的瓶頸;


不得不面臨親人的離世,或是還沒準備好就成了父母。


職場遭遇了手狠心黑的馬屁精同事;


開發商遲遲不交房,現在的房東不續租。


沒有哪件事,是能被幾句輕描淡寫的安慰或是幾句抖機靈的調侃打發掉的。


見面寒暄時問的“how are you?”,若是你不按常理去答“fine,and you?”,大多會收穫一個略帶尷尬的笑容,或是另一個比你還慘的故事。


你會在對方的笑容和故事中確認自己的悲苦與沮喪,卻又因為沒有獲得實質上的出路或力量而更加難過。


有人說,中年危機這個詞已經不再貼切了,現在都叫成年危機,從成為成年人的那一刻起,歡迎步入殘忍叢林。


可能拯救成年危機的,恰恰不是抱怨,嘲諷,互相比慘又互相安慰,而是一個人的勇氣和進步。


沒人陪你了,沒人懂你了,沒人能手把手的幫你解決生活中的種種難題,而你,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挫敗中慢慢成長。


學會不再哭喪著臉到處抱怨,學會不相信太過輕巧的安慰或敷衍。


學會成為一位合格的成年人,不自憐,不自哀,不自怨。


冷漠不是不想關心,而是每個人都在忙著包紮自己的傷口。


水星熊總覺得,這或許才是對待情緒的理想態度吧:


有情緒,但自己能治癒。


知道自己并不是在孤軍作戰,但永不,永不用悲傷和絕望去交換戰友。


覺得很難的時候,就告訴自己,值得的,都不會太容易。


如果真有奇跡,那衹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


共勉。

Sunday, September 20, 2020

薪水泡沫都是行業的錯?

 


股市以行業作為炒風的情形已經持續了好一段時間。


水星熊在飯局時聽到一位5年內換了6份工的人滔滔不絕的就“打工仔的薪水成敗只在行業選擇”的課題提到他的觀點。


比如:“你看以前紙媒體多風光?報社的廣告費簡簡單單就賺個盤滿缽滿,現在呢?”


“之前房產業熱成什麼樣,仲介輕鬆賺錢,現在就一灘死水。”


“珍珠奶茶火時店鋪一家家地開,潮流一旦過去,在哪裡打工的人的花紅也沒了。”


總之,他不斷換工的理念就是:“不是我不行,而是行業不行。”,說得好像是在職場換了賽道,按下“Restart”鍵,就能扶搖直上一樣。


“選對潮流的行業就能成功,薪水泡沫會被紮破,千錯萬錯都是行業不行”的理念,絕對不止他一個,時間一久,它偷偷變成了一塊偽免死金牌。


個人覺得,以打公仔的立場而言,哪有那麼多躺著賺的行業?多少號稱月薪兩萬的工作,最後還不是被別人做成月薪兩千?


踏入行業,不過是個起點。沒有哪個“好的行業”能永久照明,真正點亮前程的是你自身的工作能力與態度。


即便以前處於房產業的黃金時代,市場如火如荼之時,也有聼過一個在房產公司做營銷策劃的泛泛之交提過:“雖然工資+獎金是很高,但也真受不了,活動那麼多,忘了通知一個合作方有什麼大不了?老闆這樣就要發脾氣,而且營銷活動結束後還要提交一堆總結報告,以為我們有多閑?我有機會一定走人!”


後來,乘著東風的房市 又跌回涼涼的塵埃,他公司縮減人員,老闆開門見山地給業績長期墊底的他兩個選擇:要麼大幅減薪留下,要麼就走人。


曾大放肆詞的他,即便憤懣難平,最終還是選擇了留下,成了20余人的團隊里首先被開刀扣薪的人。


潮水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行業浪潮此起彼伏,潮起時,或許再怎麼良莠不齊都能風光無限;潮落時,第一時間洗刷掉的就是價值注水,滿身虛高薪水泡沫的人。


有句俗話:“同個行業里,牛逼的人都相似,出局的人各有各的姿勢。”


沒熱情,不動腦,缺態度,不專業等等....最初兩個背景沒差很多,薪資差不多招進來的人,還是能走向迴然不同的路。


在IT公司打工的朋友,就見證過類似的事,公司為他的團隊招來兩位運營助理,小黑和小白,分別負責兩個平臺的運營數據分析。沒兩個月,差距逐漸浮現。


小黑做得中規中矩,永遠就是三部曲:後臺取數據貼到Excel+各項基本合計+相比昨天增加或減少比例。


小白則一開始先按照朋友交代的做,幾次後,她提交的內容逐漸多了起來,比如哪類商品上架後銷售速度最快,那種產品賣得最好,每天峰值出現在那幾個時段等,還做成簡明的圖表。


半年過去後,公司使用新的系統,小黑做的三部曲工作幾乎都可以自動化,而且更高效,準確與不費力,一步步被邊緣化的小黑,不到一年就離職了。


小黑所在的行業不錯,崗位ok,公司發展得也有聲有色,可無腦被動的工作方式還是讓她在選對行業的情況下,所謂的薪水泡沫先被紮破。


行業再朝陽,崗位名頭再響亮,若你個人沒長板無法立足,照樣混不下去。


人衹會看見自己想看見的東西,衹相信自己希望相信的東西。


當一個人看到誰誰誰在A行業風生水起,在B行業平步青雲,在C行業吃香喝辣,懊惱一拍大腿“我就是選錯行了啊!不然我的人生也開掛了!”


無論哪個行業,站在金字塔頂峰的,大概都不過10%。


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無數項你看不到的因素,包括別人的天賦,汗水,銳變,機遇等等交織而成的結果。


雖然個人還是難以否認,春光明媚的領域,肯定還是比秋風瑟瑟之地有希望得多。但它就像一張空白的月薪支票,能寫多少數字,筆終究握在自己的手中。


不要嫉妒哪些比你好的人,把薪水泡沫的過錯都推到行業選擇上,別人衹是每一分鐘都在做你不敢做的事,吃了你不想吃的苦,說了你不好意思説的話,認識了你沒有勇氣認識的人,堅持了你放棄的東西。


心機,可以讓人相信一陣子;但用心,才可以讓人相信一輩子。


Sunday, September 13, 2020

止損力

 


經濟學上有個術語,叫沉沒成本,它指的是不可回收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等,而我們常常聽到的,是這樣的話:


“我對他那麼好,他憑什麼就去喜歡上別人?”


“我已經在股市里付出了這麼多,一定要等機會翻盤賺一把。”


“我一定要改變我爸媽,讓他們意識到他們以前的做法都是錯的。”


小時候我們總覺得,得不到是因為不夠努力。但長大的過程就是慢慢明白,有些事,真的並非人力所及。


愛不到的人,掙不到的錢,和無法改變的原生家庭。


你開始知道有的夢想註定實現不了,比如那個很好很好但是并不愛你的人,比如1500度的近視還想做飛行員,比如明明才華平平且興趣不大,但又發著丹青妙手萬古流芳的畫家夢。


而成長就意味著你會知道:沒能實現那個願望確實很遺憾啊,但這並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意義。


而止損力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能幫助你逃離“越陷越深”的困境。


讓你知道自己對什麼念念不忘,在哪些地方還沒得到滿足,然後去思考,是否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滿足自己的願望,而不是僅僅憑著一腔不甘心,把自己的生活攪得一團糟,還自以為這叫做堅持。


堅持和死撐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是會轉彎的,曲線救國畢竟也是圓滿,後者卻只蒙著眼扎進牛角尖死不回頭。


夢想也罷,成功也罷,都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千萬不要被他們所奴役。


友誼也罷,愛情也好,都是生活中割捨不掉的一個部分,但千萬不要誤以為那就是你人生的全部。


認一點命,但不要全認,用盡全力,但不要死撐。


畢竟遺憾也沒那麼可怕的,衹是不要把它都變成了恨。


Wednesday, September 9, 2020

機遇還是實力更重要?

機遇和實力究竟哪個才是實現財務自主,獲取成功的秘訣?


如果説我們是一棵大樹,夢想著自己有一日能結出香甜的果實,那麼實力就是埋在地下的根,而機遇就是天空灑下的水。不下雨的確會使我們生活得倍加艱難,而不論下了多麼充足的雨,最後都需要強大的根系去吸收這水分。


他生長在臺灣,受爺爺影響,從小就喜歡中國的古典詩詞。


小時候,每當爺爺問起他長大後要做什麼時,他總是説要當一個詩人。後來當他長大了一些,開始對電影感興趣,爺爺再問他長大要做什麼時,他會說:“我要當一個導演。”


他的家庭很一般,父母沒有很多錢來資助他實現夢想,所以他有一段時間做過防盜器材的推銷員,也送過外賣。可是在那些幸苦打拼的歲月里,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也深知自己對之還并不瞭解,於是他總是關心著電影界的消息,對每一部被稱為經典的電影都一看再看,仔細研究,那些指名導演的作品,他都非常熟悉。他也寫過一些劇本,卻始終無人問津。


當時整個臺灣的電影事業都在走下坡路,他不得已轉而漸漸地迷上了歌詞創作。他寫過很多歌詞,分別寄給了各種唱片公司和歌手,常常一寄就是幾百份,可是一直都沒有回音,然而他對自己充滿信心,相信自己所缺少的衹是一個機會。


終於,一個深夜,他被電話鈴聲從夢中吵醒,對方竟然是著名的電視節目人吳宗憲。原來吳宗憲看了他寄去的歌詞很感興趣,邀請他到自己的工作室任職。他激動極了,整夜都無法入睡,趁著夜色又寫下了兩首新詞。隔日,當他和吳宗憲見面之後,二人相見恨晚,談話非常融洽。從此,他成了專門的詞作者。


沒過多久,命運再次給了他一個機會,吳宗憲的工作室來了一位擅長作曲的音樂人-----周杰倫。吳宗憲手下的十幾個詞作者中,祇有他的詞最受周杰倫喜歡。不久,他就成為了周杰倫的“御用詞人”,兩人的配合非常默契。當周杰倫想要一點李小龍的精神時,他就創作了《雙截棍》;當周杰倫想要一點中國風時,他就寫了《東風破》。就這樣,這對黃金拍檔彼此互補,成就了彼此的成功。


他就是方文山。


成功後的方文山和以前一樣低調,專心做好自己的事。他在《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劇》一書中說道:“機會比實力重要。但是實力不夠的時候,一定會流失機會,沒有實力,你就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抓住機遇的手。”


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股災的來臨,無疑是難得的機會,然而,如果自己實力不足,即使機會出現了,你自己也沒有能力辨別出來而讓之白白溜走。


機會從來就不會消失,你錯過的別人會接著。


而你推到明天再做的事,總有人今天就可以做完。


記得:跌倒,是一種意外;放棄,是一種選擇。



Sunday, September 6, 2020

一視同仁

 



剛第一年進大學的Joanne說起自己和舍友相處上的困惑。


大學一年級,正處於人際關係磨合期,第一學期,她就努力在宿舍里保持著“雨露均沾”。


今天跟A一起去吃飯了,明天就叫B一起喝茶,筆記借給了C,那上課的時間就陪D去上廁所。生怕忽略了任何一個人,也生怕被任何人不喜歡。


女孩之間的友情發展得很快,一學期剛完,宿舍里就分成了三個不同的小陣營,而Joanne尷尬地發現,自己不屬於其中的任何一個。


其實并沒有什麼很drama的排斥,她們還是會一起討論熱劇的劇情,討論明星的顏值和穿搭,去自習或逛街的時候,也會禮貌地叫上她一起去。


可Joanna要的不是這種不痛不癢的陪伴式友情。她想要的,是能隔著一個床板聊whatsapp聊到半夜也不會困,是能說到一個梗的時候交換個默契的眼神,是能彼此掏心掏肺,交換夢想和悄悄話的友誼。


Joanne問:“是我做錯了什麼嗎?”我這個人情商不高,之前總是得罪了人也不知道,所以我一直特別留心自己的言行,感覺沒什麼不對,我對大家都那麼好,一視同仁。”


個人覺得,或許,問題恰恰就出在“一視同仁”上。


像是手中有兩顆糖,平分給了站在你前面的兩個人,還以為自己做的滴水不漏,可其中有一個人,曾把自己所有的糖都給了你,可你還給她的,卻祇有表面的公平而已。


正是“一視同仁”,讓那個真正能成為你知己的人一點點的寒了心。


其實,人與人之間,從來不缺那種不加分別的友好,但真正能打動人的,卻祇有偏愛而已。


是能對著所有人都笑,但只敢在你面前哭的信任。


也是給大家發糖的時候特意藏起一塊,我就知道你喜歡草莓味,專門幫你留的,祇有這一個哦。


是那些偏愛的片刻,將一個人從芸芸眾生中打撈出來,成為獨一無二的那一個。


一個人對誰都好,但永遠不會對誰特別好。


在別人眼中,或許就意味著,她對誰都沒有特別在乎,所以才沒有分別心。


如果你不想讓每一個人都對你一樣,那就不要對每個人都一樣。


Joanne的故事,也讓自己聯想到投資時想做到面面俱到,什麼招式方法都想學習和考量的人,最終卻是考慮太多,受困於不同的指標給於的不同結論,反而錯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學得多不如學得精。


真正重要的,不是什麼都擁有,而是想要的,剛好都在身旁。



Wednesday, September 2, 2020

拼湊時間

當她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時,一大堆生活瑣事等著她,她從早到晚忙個不停。


可她愛好寫作,從十幾歲就開始寫了。所以,即使有再多的家務,她也沒有忘記寫作,總是忙裡偷閒地寫一些,即使是一句,甚至是半句,她都要寫下來。


孩子哭鬧著要睡覺,她給孩子講故事和唱歌,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著,就開始伴著孩子的呼吸聲寫作;將食物放入烤爐,在等待食物烤熟的時間里,她也要在烤爐旁寫作;飯菜做好了,可一家人還沒坐在一起,她趕緊寫上一兩句。


她説:“我對自己的寫作頁數每天有個定量,我強迫自己完成,沒有一天停止寫作。就像堅持每天散步,每天走五公里。如果我知道有哪一天我沒有辦法走那麼多,我必須在其它時間把它補回來。


她寫的故事并不複杂,以女性為中心,從自己或母親身上找靈感,聚焦於加拿大普通小鎮。故事和人物皆源於生活。


她叫Alice Munro,2013年,82歲高齡的她榮膺諾貝爾文學獎,也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作家。


讀到她的故事時,水星熊其實還真有些自慚形穢,剛離開面書這幾天,除了日常的運動,主要添加了每日十個英文單詞,英文聽力訓練,還有記錄至少一個新知的日常而已,并沒有任何“偉大的計畫”進行中,而是先培育起一些小習慣,循序漸進。


面對生活,不要總說沒有時間,沒有精力,不要埋怨壓力太大,負擔太重,有時,像Alice Munro一樣,把瑣碎的時間拼湊起來,也會為你帶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