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2, 2023

媽媽的身份

 



有點儿殘忍地説,過於沉醉於“媽媽”這個身份,並不健康。“媽媽”這個身份,雖然表面上是永久的,實際上是暫時的。


也就是説,成熟的親子關係一定是以分離為目標的,最終是要培養出一個獨立、自由、自主的生命。孩子也渴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小時候媽媽犧牲自己為孩子,長大之後不願意放手,捆綁在一起,結果是沒有一個人快樂。


如果希冀孩子幸福,媽媽也不該成為幸福的例外。不單是當媽媽的幸福,還包括當妻子的幸福,當朋友的幸福。


要懂得放手,也要記得,你是某人的父母,你也是某人的子女,每一個身份的幸福,都應該去守護。


著作網購鏈接(馬來西亞):《打工族股息路》

著作網購鏈接(新加坡):《打工族股息路》SG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Tuesday, March 21, 2023

貝勃定律的知足常樂心態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一個人雙手各舉著3kg的重物,這時在其左手上加100g的重物時,他並不會覺得兩者有多大差別,直到左手重物再加600g時才會覺得有些重如果雙手都舉著10kg重的物體,那麼,只有在他的左手加上超過1kg的重物時,他才會明顯感到兩邊重量不一樣。 也就是說,原來的砝碼越重,之後就必須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覺到差別,這種現象被稱為貝勃定律

貝勃定律揭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學現象,即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他對這類刺激的免疫能力會大大提升——就心理感受而言,第一次的大刺激會讓第二次的小刺激變得微不足道。 比如,原本1塊錢的東西突然變成了10塊錢,我們肯定會感到無法接受可原本1萬塊的電腦漲了100塊,我們不會有太大反應。

從“貝勃定律”中我們可以推論出一個鐵律——幸福遞減。 簡單地說就是得到的越多,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少 同樣是一個麵包,帶給一個饑腸轆轆的窮人和一個飽食終日的富豪的幸福感是截然不同的——並不是因為他們得到的幸福總量不一樣,而是兩者對一個麵包的幸福感受能力不一樣。

正如“貝勃定律”所闡釋的,當人處於較差的狀態下,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會讓他興奮不已而當所處的環境漸漸變得優越時,人的要求、慾望等就會隨之提升,感受到幸福的能力就會大大降低。 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感覺不到幸福,可能幸福依然在周圍,只是內心失去了對它的感受力。

法國有一個寓言故事:一位國王帶領軍隊去打仗,結果全軍覆沒。 為了躲避追兵,他與部下走散了,在山溝里藏了兩天兩夜,其間粒米未食、滴水未進。 後來,他遇到一位砍柴的老人,老人見他可憐,就送給他一個用粗糧和乾菜做的菜團子。 饑餓難耐的國王狼吞虎嚥地把菜團子吃掉了,當時他覺得這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東西。 於是,他問老人,如此美味的食物叫什麼,老人說叫饑餓

後來,國王回到王宮,下令廚師按他的描述做“饑餓”,可是怎麼做也沒有原來的味道。 為此,他派人千方百計找來那個會做“饑餓”的老人。 誰料,當老人給他帶來一籃菜團子時,他卻怎麼也找不到當初的那種美味。

真正讓國王感受到幸福的不是菜團子,而是他的“饑餓感”。 饑餓時,即使是剩菜餿飯也吃得津津有味酒足飯飽時,縱使是山珍海味也難以下嚥。 這就是貝勃定律為我們揭示的真理。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曾說:如果你不能對現在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那麼,縱使讓你擁有全世界,你也不會幸福。 ”

曾經有人做過幸福調查,對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進行詢問:“你覺得自己過得幸福嗎?”在受訪人群中,有80%的人覺得自己不幸福,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抱怨、不滿和牢騷。

難道真的有這麼多的人過得不幸福嗎? 說到底,其實是很多人漸漸喪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 在滿足自己一個接一個的慾望的過程中走得太匆忙了,以至於忘了感知過程的美好與艱辛——沒有了感知又怎麼會幸福?

幸福不是實體,而是一種感受,能獲得多少幸福,只取決於我們對幸福的敏感度。 知足者常樂,時刻提醒自己:只要懂得用心去感受,幸福就一定在我們身邊。

 

著作網購鏈接(馬來西亞):《打工族股息路》

著作網購鏈接(新加坡):《打工族股息路》SG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Thursday, March 16, 2023

晚婚的高木直子



用高木直子的書伴飯相當對味。

看著48歲的她,從《一個人xxx》的系列,來到40歲時身邊多了一個人,再到42歲時變成一家三口,為她開心。

40歲時去世大家會説,可惜了,這麼年輕;
40歲還單身大家會説,你已經不小了。

不幸福不是因為晚婚,而是因為湊合。

水星熊看過認識幾個月就走到最後的情侶,也看過長跑好幾年最後分手的情侶。曾經的海誓山盟,卻成為離開後最刺耳的回音。

也許你現在不願相信那些平淡的道理,但願你可以在轉了一圈後,即使遍體鱗傷,也可以有幸找到正確的那個人,好好牽他的手。

伸出手需要一瞬間,要牽牢卻需要一輩子 



著作網購鏈接(馬來西亞):《打工族股息路》

著作網購鏈接(新加坡):《打工族股息路》SG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Wednesday, March 15, 2023

別把時間花在擔心



看到一個帖子:“煩著該不該去讀專科研究生,一想到自己若去讀了,畢業時大概都已經25歲高齡了,總擔心自己在那麼高的年紀才畢業,會沒有競爭力,還有點兒擔心自己會嫁不出去,現在為了這個煩到什麼事都不想做。”

帖主之前也陸陸續續寫了不少類似內容的帖子。

水星熊不禁心想:你如果不讀,25歲時,就一定有競爭力嗎?如果不讀,25歲時,就一定能嫁得如意郎君嗎?

想說的是:年齡,永遠不是你最大的焦慮,更不是你選擇不努力的理由。

不要讓年齡限制了你前進的腳步,年齡大不能成為你放棄自由、追逐夢想的理由。

作為一個女孩子,擔心自己的年齡太大,因而沒有競爭力,有錯嗎?沒錯。畢竟“年輕真好”是大家都會有的想法。

但年齡不是你最大的隱憂,你是否優秀、是否努力、是否有學識涵養、是否渾身都散發著青春活力,這才是你更應該關注的。

有的人不缺錢,但依然努力工作;有的人身材特別棒,但依然堅持鍛煉;有的人漂亮帥氣,但依然努力學習、內外兼修......你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也讀到帖子的回應說:「我還是擔心,畢業時,會不會因為25歲或更大的年齡還沒有任何經驗而找不到好工作啊?

這種擔心,就正如一個單身者,擔心自己將來有了情人,對方會對自己不好。有用嗎?

你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好工作,前提是你得先考上;你要是擔心情人對你不好,你得先有個情人。

何況,決定你將來能否找到理想工作的,一定不是你的年齡,而是你的能力。

當你越來越有魅力時,自然有人關注你;當你越來越能幹時,自然有人欣賞你;當你足夠厲害時,不是你找工作,而是你選工作,甚至工作找你。

當你還在想著一些有的沒的,其他人可能已經背了50個單詞、讀了半本書、學到了一個技能;你和別人的差距,不是年齡,而是行動。

當你不夠努力時,雞毛蒜皮的破事都成了煩惱。

人生的路,如果看不清未來,就要選擇走好當下的每一步。

水星熊跟大家一樣,有時會迷茫,但水星熊經常告訴自己去做事,做事是治癒迷茫的良藥,自己可以在做事中思考,在做事中進步。

無論你身處什麼年齡段,有事做,努力把該做的事做好,你的煩惱會少很多。做好了該做的,才有資格做想做的。

 

著作網購鏈接(馬來西亞):《打工族股息路》

著作網購鏈接(新加坡):《打工族股息路》SG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Monday, March 6, 2023

心碎博物館

 


心碎博物館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位於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市市中心,有人把它的名字翻譯成了失戀博物館,相比之下,水星熊更喜歡前者。2006年,克羅地亞的一對藝術家情侶分手之後,選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紀念他們的這段戀情——他們發起了一個展覽,展示那些戀舊的人不忍丟棄的東西,心碎博物館由此誕生。後來,這個展覽的名氣越來越大,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自發捐贈,把各種曾令他們心碎的物件留在了這裡。


水星熊覺得叫它“失戀博物館 ”不合適,因為這裡的展品並不局限於男女之間的愛情,還關乎父母、子女、朋友間的茫然散失和匆匆告別。曾經許諾的天長地久,曾經以為的日影漫長,卻在忽然邁進某一扇門后,再也見不到了。


大到自行車、跳傘服、一整扇門,小到麵包機、布偶和半張沒寫完的便箋紙;甚至還有被車碾過、斧頭砍過、步槍射過、大火燒過的父親再婚的婚禮錄像帶,以及一整束留了很多年的長髮。這些奇怪的物件曾是很多人數年裡最珍貴的寶物,也可能是曾經卡在喉間的一根刺,又或者是藏在鞋底的細沙。但現在一切都不重要了,人們不再需要它們了。它們被留在了這裡,展示給更多的目光和閃光燈。


獻給每一個曾經看見愛的火花如曇花一現又轉身即逝的人。在與博物館同名的書籍扉頁上,博物館的創辦者——這對昔日的戀人這樣詮釋自己創辦博物館的初衷。


他們曾經心碎過,如今傷口彌合,真實的人間故事卻如退潮的海水,在沙灘上留下了自己曾經存在過的證明。而那些展品,也早已躍出了個人的悲喜,成功觸動更多人的心神。說到底,人類的情感其實都是相通的,每個人都曾在心裡或多或少地走過一段相似的長路。想清楚這一點,人們便也不必過分顧影自憐,其實我們並不特殊,也並不孤獨。或許,這也正是心碎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吧。


每一個物件旁邊都附有長長的故事,而這些長長的故事,最終組成了許許多多人漫長的一生。只是參觀到最後,你可能會發現,最刺痛你的並不是那一身從未被試穿過的嶄新的婚紗,也不是那部因為再也不想接到對方的電話而被送出去的手機,而是一條一直沒有被磨壞的假肢。我從戰場上回來,失去了一條腿。她幫我找到了這種做假肢的材料,只是我們的愛沒有這假肢持久。刻骨銘心的用力擁抱最終敗給了保持距離的禮貌客套。


整座博物館分為“前路崎嶇”,“切膚之痛”,“舊夢出土”,“塵封待起”,“苦中帶甜”,“微笑離開”幾個部分,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用自己母語印製的導覽冊——畢竟只有讀懂了故事,才能讀懂人。這裏的門票也設計得很讓人心碎,兩折頁的門票合起來顯示的字樣是“forevermore(永遠地),打開卻是“nevermore(不再),用心得近乎殘忍。


心碎博物館里有很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故事,但它講述的不是某一個人的故事,而是整個人間的悲喜劇。


著作網購鏈接(馬來西亞):《打工族股息路》

著作網購鏈接(新加坡):《打工族股息路》SG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Monday, February 27, 2023

債務自由

謝謝讀者的故事,改編分享。

 

Joyce來自東馬的一個小地方,家鄉的普遍觀念是找工作務必求穩,公務員、教師和會計成了熱門職業,所以她聽從爸媽的意見讀會計,後來順理成章地做相關工作。

 

Joyce其實並不喜歡和數字打交道,工作枯燥不說,每天還提心吊膽的怕哪筆賬算錯了。更重要的是,她心裡蟄伏著一股衝動,雖然順著爸媽的心意選擇了往前走的人生道路,但她仍然希望能自己做一些決定。

 

工作幾年後,大姨去世,把財產留給了她唯一的親人——Joyce的媽媽。Joyce的媽媽倒是很疼女兒,把部分錢分給姐妹倆,到Joyce戶口中的有100千。對Joyce來說,這從天而降的100千相當於一筆巨款,彷彿老天就是想讓她嘗試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

 

Joyce早就夢想開個小書店了,把欣賞的作者和作品推薦給有緣的顧客,書友們沒事就聚一聚,共同感受文化的魅力。Joyce 不指望開書店掙大錢,能養活自己就好。

 

有了這100千和Joyce之前的一點兒存款墊底,她果斷地辭職了,同時開了實體書店和網上書店。

 

後來Joyce發現,實體書店的經營非常不容易,顧客多半不是來買書,而是來體驗的。如果認可一本書,他們會用手機拍下封面,回頭就找電子書或者在網上下單。

 

網上書店也不容易掙錢,在網上賣書必須打折,否則根本沒人買。Joyce花錢做了一些推廣,效果看起來還行,但除去高昂的成本,利潤微薄,而且只要停止推廣,生意立刻淡下來,始終沒有形成她想要的忠實客戶群。

 

雖然一直在虧錢,但Joyce一直不認輸。人生好不容易做一次決定,怎麼能這麼快繳械投降呢?她陸陸續續地向朋友借了一些錢,直到有一天做帳時發現,她不僅把大姨留下的那100千花完了,還欠了將近100千元,心一下子涼透了。

 

Joyce心裡在計算,開書店前她工作了5年,也只存下了區區30千,若以這個速度來計算,豈非至少得工作15年才能把近100千的債務還清?到那時候她已經40多歲了。

 

開店兩年多,Joyce總共休息了不到20天,除了新年回老家必須關店,其他日子她就像焊在店裡了,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別說旅遊了,連郊外都沒去過。讓她感覺創業純粹是消耗,能量源源不斷地往外湧,錢卻沒進來。有個詞叫「窮忙」,Joyce覺得彷彿說的就是她這種人。

 

Joyce思考了很久,決定結束書店的經營。

 

xxx

 

債務的事情Joyce不敢告訴爸媽。他們都是老實守本分的人,聽說欠這麼多錢會嚇壞的,Joyce覺得就算沒本事給他們驕傲的本錢,也絕不能把家人拖下水。

 

在租住的房子到期后,Joyce換了個小房間,每月可少交500塊房租,又把網上購物車裡的心儀商品全部清除,能不買就不買,先節流吧。

 

Joyce重新找了份會計的工作。說來鬱悶,她本以為開書店是一次不錯的人生歷練,誰知HR部門卻有他們的顧慮。他們擔心Joyce不安分,因為很多創過業的人自由慣了,重回公司工作會變得不適應。導致她投了數十份簡歷才拿到這個職位,而且薪水還不如以前。


在新同事眼裡,Joyce並不合群。他們喜歡到外用餐。Joyce呢,每天晚上做了飯裝在飯盒里,第二天帶到公司用微波爐熱一下就算是午餐,從來沒有參加過同事的午餐和聚會。他們有時說到一個梗,瞬間哈哈大笑,Joyce完全不知道笑點在哪裡,她也知道這樣不好,但怎麼辦呢?她總不能說:我欠了一屁股債,得先把債還了,還完債再找你們吃飯。人生很多事只能一個人去承受,別人幫不了你什麼。


Joyce發現自己心態變化挺大的,最明顯的就是特別怕失去工作。以前覺得大不了回老家,有吃、有喝、有住,怎麼都能活。現在知道所謂的退路是下下策,老家的平均工資挺低的,看著支出不多,但到手的也不多,再省也存不了多少還債錢。


每次上司找Joyce,她都緊張得冒汗,擔心工作沒做好,上司可能要批評她,甚至開除她。她還變得自卑了。她進入這家公司時快30歲,是女大當嫁的年齡,爸媽也都很急,Joyce其實眼光並不高,也不是獨身主義者,非常渴望有愛人、有孩子,可是她做不到在債務沒還清的時候去談戀愛,即使對方能接受這件事,她也依然覺得低人一等。

xxx

Joyce欠債的事情差點兒被爸媽知道。

 

她本來制訂了一個每月按時還款的計劃,但有個債主是她中學同學,對方做投資虧損,加上兒子突然要動手術,就急著找Joyce要錢。可Joyce剛交完房租,確實拿不出錢來。她倆在電話裡吵了一架,對方威脅說要告訴她爸媽,讓他們代替還錢。

 

Joyce一整夜沒睡著,想著爸媽如果真知道了,她該怎麼辦?沒想到第二天下午對方向Joyce道了歉,說她是太著急了,希望Joyce不要放在心上。Joyce的眼淚唰地下來了,她倆認識十多年,一直很要好,當初找對方借錢,她二話不說就轉帳給Joyce,現在她急用錢了,自己卻在耽誤她。這一刻還是Joyce首次後悔開書店,誰沒有一些實現不了的夢想?她當初為什麼要這麼固執?折騰這麼久,她改變世界了嗎?她誰都沒能改變,只改變了自己和債主的生活,Joyce覺得自己害人害己,既難過又愧疚。

 

Joyce銀行卡里有1500塊生活費,先給對方轉過去。Joyce說自己現在就這麼多錢了,下個月發了工資會再給她一些,實在對不起。對方回復道:“加油!我們都會好起來的。“Joyce又哭了,缺錢不只讓生活品質下降,更可怕的是還會傷感情。古人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好朋友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

 

Joyce把自己的舊平板電腦賣了幾百元,就用這筆錢過了將近一個月。這一個月里,她第一次知道連續好多天只吃Maggi面不吃肉是什麼感覺。

 

xxx

 

回眸,這幾年的還債生活對她來說太漫長、太幽暗了。

 

不過,冷靜地看開書店的經歷,Joyce覺得正面影響還是多一些。在公司打工,個人只是顆螺絲釘,她只負責她那一部分,可是創業之後,她什麼都要操心,就成了一部發動機,有了無論如何都要解決問題的決心。再小的發動機,能量也比螺絲釘大得多。還債期間,也因這份創業經驗的輔助,加上Joyce不斷努力的提升和證明自己,老闆越來越信任Joyce,說她看問題有全域思維,除了年度加薪,也主動給她漲過數次工資,部門經理即將離任,沒有意外的話,Joyce應該能升職。

 

Joyce知道可以靠被動收入生活的日子被稱為財務自由,她雖然還做不到,但目前終於債務自由了。對人生的選擇權,好歹比之前多了一點點。

 

Joyce最後寫下的結尾是:雖然不是什麼人生大逆襲的勵志故事,但她認為,人最可怕的不是遇到黑暗,而是在見過黑暗後,不再相信光明。所謂的正能量,是在你見證世間苦難后,依舊相信美好的決心。

 

 著作網購鏈接(馬來西亞):《打工族股息路》

著作網購鏈接(新加坡):《打工族股息路》SG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Monday, February 20, 2023

寒門子弟

 


以前讀到一個在銀行工作了十多年的資深HR(人事經理)發帖子説:寒門再難出貴子,在當下這個講究關係和金錢的社會裡,窮人家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難翻身了。這帖子引起了相當廣泛的討論。


你們覺得有道理嗎?


拿水星熊來說,自己家就是寒門。現在想想都不知道媽媽是怎麼在長期缺少父親的幫助下,把我們三姐弟養大的。


水星熊一直覺得自己很倖運,媽媽雖然沒念過什麼書,卻覺得讀書很重要,不管多苦都支持水星熊上學。其實水星熊也很少拿自己跟富裕的孩子做比較,求學時接觸過的富裕孩子也沒有擺架子的人,所以不會覺得我們之間有什麼不平等。


偶爾會感受到貧富差距時,是到富裕孩子的家玩耍時,他家總有最新最齊全的任天堂、Playstation、Sega等遊戲機,而自己需要做part time和存很長時間的錢,才有能力選擇買其中的一架。


另一次印象比較深刻的感受,是一個家境清寒但成績不錯的朋友找工作面試一家公司時,通過層層篩選闖到了最後一關,最後還是落選了,而他另一個同齡同學,不必面試,只通過關係就成功進入該公司工作。


水星熊想現實大概就是如此吧,寒門子弟奮鬥起來總是更艱難一些。


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在競爭規則之前首先就不平等,當部分人每天為考個好學校埋頭苦讀的時候,有些人小時候就學習琴棋書畫、上英語補習班,輕鬆就被父母花錢送到了國外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不用擔心前程。他們有很多優越條件,我們都沒有,他們有很多捷徑,我們也沒有。這種不公平還有很多很多,我們出生在什麼家庭、什麼階層、什麼地區,是無法選擇的,唯一能夠選擇的是不把自己寶貴的人生浪費在抱怨不公平這件事情上。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不盡相同的,有些人出生就含著金鑰匙,有些人出生連爸媽都沒有。


人生和人生本身沒有可比性,因為我們的人生是怎麼樣的,還取決於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輩子都在立志改變這個社會,那你的一生就是鬥士的一生。


英國有一部紀錄片,叫作《人生七年》,片中訪問了十四個來自不同階層的七歲小孩,每過七年再重新訪問這些小孩,一直到他們56歲。到了影片的最後就發現,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但是裡面有一個叫Nick的貧窮小孩,他到最後通過自己的奮鬥變成了一名成功人士,可見命運的手掌裡面是有漏網之魚的。


這個社會上寒門子弟逆襲的故事并不少。當我們看到別人憑藉著關係上位的時候我們要想,如果這個社會上一共有十個位置,七個都因為不公平不公開的手段被拿走了,那我們就要去爭取剩下的三個位置,只是需要更努力而已。


由於出身的不同,我們受到的教育、養成的性格、全部的綜合能力,都會有所差別,但家境不好并沒有斬斷一個人成功的所有可能,只是需要幾倍於他人的努力,不能一失敗就埋怨出身,甚至埋怨自己的父母不如別人的父母,也不要每天都問憑什麼,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他們憑的是什麼對我們而言不是重點,只要知道我們憑的只有自己就行。


試想想,好吧,你真的一無所依,你除了自己什麼背景都沒有,那就單槍匹馬地殺出一條血路吧,別人靠爸靠媽靠全家做到的事情,你要是一個人就能做到,你不就更有成就感嗎?


所以,寒門到底能否出頭?


難。


但是咬牙走過來,就覺得也沒有那麼難。


有人聰明,有人漂亮,有人家境好,這些是他們的優勢。


但是你的努力,你的堅持,你的勇敢,也不可小覷。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好多人説階層固化,但實際上又存在那麼多的縫隙。


願你我,都能成為逆流而上的魚。


著作網購鏈接(馬來西亞):《打工族股息路》

著作網購鏈接(新加坡):《打工族股息路》SG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Wednesday, February 15, 2023

背道而行



既然知道訂下的目標不會實現,就反向思考,訂下不想實現的目標就好了😏


逆向而行,仿如向多數人選擇的路挑戰,確實不易。


以前,無論是股息路還是人生路,水星熊看著其他人成群結夥、團進團出,難免會有些恐慌,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合群、活得太邊緣。但度過了那段自我懷疑期,水星熊得到了答案:找到自己心裡的節奏,比隨波逐流踏實多了。


生活可以忙忙碌碌隨大流,但思想要時時刻刻求上進。你該慶幸自己保有了獨特性,沒有變得和別人一樣,也不需要和別人一樣。


心中自帶節奏的人,不用覺得自己怪,你真的應該以自己為傲。寧願當邊緣人,也不要變成人云亦云的工具人。


最後,希望今年的股息薪水比去年低 🙏🐻


著作網購鏈接(馬來西亞):《打工族股息路》

著作網購鏈接(新加坡):《打工族股息路》SG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Sunday, February 12, 2023

別以自己的定義去否決別人的努力




在星洲讀到這則關於財務自主的報導,同為外國打工族的水星熊覺得相當勵志,恭喜他達到目標。然而,從留言處也看到了很多質疑甚至是嘲諷或說他編寫故事騙人的聲音等,不禁對這些人的心理感到啼笑皆非。


~2005年出國努力打工賺錢然後45歲財務自主、省慣了卻捨得花錢去到處旅遊是不可能的事?


🐻:水星熊比他遲2年出國打工,比他早5年處於財務自主的舒適水平,恰好旅行也是自己的興趣,一邊存錢建立被動收入,一邊旅行是水星熊做了十多年的事情,只能在親身體驗後説這完全是可能也不難的事。


~單身、沒有留財產給兒孫、只是一個人的自由自在就不能算是財務自由、也不是作為一個人活在這世上的完整生活體驗?


🐻:為何一定要留財產給後代才叫財務自由?為何一定要結婚才叫完整生活?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去批評他人所選擇的不同生活模式,硬把自己對財務自主的定義塞在別人身上的酸民,感覺上更像是想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找藉口和理由的惡意攻擊。結了婚依然可以做到財務自主的人大有人在,只不過主角本身崇向和喜歡另一種不同的生活而已。


~45歲就不工作不賺錢的人生有意思嗎?


🐻:原來你的人生意義就是工作和賺錢而已哦。


不過,還是欣慰看到一些支持和鼓勵的留言。


階級雖然在僵化,但個體從來沒有僵化。


你總能見到這個時代有一個人,或者幾個人,透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財務自由,跳到了另一個階級。


但改變生命的人永遠是少數,甚至是極少數,這些人不用固有的經驗去判斷這個世界,相反,他們在讀書,在學習,在進步,在改變。


願你成為這樣的人。


著作網購鏈接(馬來西亞):《打工族股息路》

著作網購鏈接(新加坡):《打工族股息路》SG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