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8, 2024

習俗的意義




清明時節,想起曾和一位朋友從祭拜聊到喪禮的課題。

她嫁入一個十分注重習俗與儀式的大家族,當年老公的阿嬤高夀去世,時間正巧在農曆七月,也就是俗稱鬼門開的時候。依照習俗,家屬會儘量不在這段時間處理治喪事宜,於是公公決定等到農曆八月才出殯,因此守靈的時間拉得非常長,家族成員在那段時間,每天上班前都要先去靈堂上香,下班後再去守靈。

因為朋友還有個剛滿周歲不久的孩子,那陣子她每天要照顧小孩又要趕著去守靈,向來和老公關係良好的她終於忍不住向老公發脾氣説:“每天守靈要家族全員到齊真是太奇怪了,為什麼不能大家輪班去?”

那晚,老公沒回話便自己默默前往靈堂。她事後靜下心,能夠理解在大家族裡難免會有許多親戚長輩指指點點、說長道短,可是她無法認同非得要勞師動眾,犧牲每個人的生活,把眾人的時間都綁在靈堂前,為何非要做到這樣的程度才算是展現孝心?

水星熊能理解朋友對於老公家族重視習俗的無奈,在水星熊心目中,喪禮的意義,是一種道別與緬懷的儀式,是對於亡者的尊重;然而,那些悲痛、感恩與懷念的情緒是放在心裡,不必用場面的大小、人數的多寡或時間的長短來衡量。

曾聽過從事殯葬事業的人説,葬禮那些習俗,對於亡者,並沒有我們自以為的那麼有助益。所有的儀式,全是做給遺族看的,是為了安慰遺族的情緒、滿足遺族的需求。也可以說是藉由那些習俗滿足心理或經濟上的需求。

悲傷是情緒,當人過世後,我們藉由儀式把悲傷形式化,水星熊認為這樣的立意是好的。因為悲傷是無形的,親人的傷心與悲痛需要一個具體化的宣洩出口,而喪禮則提供了適當且具體的安慰功能。但,我們不該讓一切變得徒具形式,也不該為了形式而造成在世親友生活的困擾。

水星熊相信,對於亡者最大的安慰,不是在世者給予多麼熱鬧的場面,而是他所在意的人都能繼續好好生活下去。假使一個人離開了,習俗的意義卻變成讓身邊每個人都愧疚,包括我們自己,並不是亡者所希望的。

在生時的陪伴,遠大於往生後的儀式。


著作網購鏈接(馬來西亞):《打工族股息路》

著作網購鏈接(新加坡):《打工族股息路》SG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