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做過一個實驗:一個人雙手各舉著3kg的重物,這時在其左手上加100g的重物時,他並不會覺得兩者有多大差別,直到左手重物再加600g時才會覺得有些重; 如果雙手都舉著10kg重的物體,那麼,只有在他的左手加上超過1kg的重物時,他才會明顯感到兩邊重量不一樣。 也就是說,原來的砝碼越重,之後就必須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覺到差別,這種現象被稱為“貝勃定律”。
“貝勃定律”揭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學現象,即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他對這類刺激的免疫能力會大大提升——就心理感受而言,第一次的大刺激會讓第二次的小刺激變得微不足道。 比如,原本1塊錢的東西突然變成了10塊錢,我們肯定會感到無法接受; 可原本1萬塊的電腦漲了100塊,我們不會有太大反應。
從“貝勃定律”中我們可以推論出一個鐵律——幸福遞減。 簡單地說就是“得到的越多,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少”。 同樣是一個麵包,帶給一個饑腸轆轆的窮人和一個飽食終日的富豪的幸福感是截然不同的——並不是因為他們得到的幸福總量不一樣,而是兩者對一個麵包的幸福感受能力不一樣。
正如“貝勃定律”所闡釋的,當人處於較差的狀態下,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會讓他興奮不已; 而當所處的環境漸漸變得優越時,人的要求、慾望等就會隨之提升,感受到幸福的能力就會大大降低。 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感覺不到幸福,可能幸福依然在周圍,只是內心失去了對它的感受力。
法國有一個寓言故事:一位國王帶領軍隊去打仗,結果全軍覆沒。 為了躲避追兵,他與部下走散了,在山溝里藏了兩天兩夜,其間粒米未食、滴水未進。 後來,他遇到一位砍柴的老人,老人見他可憐,就送給他一個用粗糧和乾菜做的菜團子。 饑餓難耐的國王狼吞虎嚥地把菜團子吃掉了,當時他覺得這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東西。 於是,他問老人,如此美味的食物叫什麼,老人說叫“饑餓”。
後來,國王回到王宮,下令廚師按他的描述做“饑餓”,可是怎麼做也沒有原來的味道。 為此,他派人千方百計找來那個會做“饑餓”的老人。 誰料,當老人給他帶來一籃菜團子時,他卻怎麼也找不到當初的那種美味。
真正讓國王感受到幸福的不是菜團子,而是他的“饑餓感”。 饑餓時,即使是剩菜餿飯也吃得津津有味; 酒足飯飽時,縱使是山珍海味也難以下嚥。 這就是“貝勃定律”為我們揭示的真理。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曾說:“如果你不能對現在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那麼,縱使讓你擁有全世界,你也不會幸福。 ”
曾經有人做過幸福調查,對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進行詢問:“你覺得自己過得幸福嗎?”在受訪人群中,有80%的人覺得自己不幸福,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抱怨、不滿和牢騷。
難道真的有這麼多的人過得不幸福嗎? 說到底,其實是很多人漸漸喪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 在滿足自己一個接一個的慾望的過程中走得太匆忙了,以至於忘了感知過程的美好與艱辛——沒有了感知又怎麼會幸福?
幸福不是實體,而是一種感受,能獲得多少幸福,只取決於我們對幸福的敏感度。 知足者常樂,時刻提醒自己:只要懂得用心去感受,幸福就一定在我們身邊。
著作網購鏈接(馬來西亞):《打工族股息路》
著作網購鏈接(新加坡):《打工族股息路》SG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大眾書局網購鏈接
👍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