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人脈與提昇自己,哪個應爲先?
兩個校友,一個是“交際花”,一個是“書呆子”。
“交際花”是學校的萬事通,熱衷於參加各種社團,也懂得多數的學校八卦和認識每個系的帥哥美女。
“書呆子”是每個班上都會有的那種戴著黑框眼鏡,很少說話,極其枯燥的那種人。他基本上衹往來教室和實驗室,在班上的存在感為零。
畢業之後,“交際花”去了一家著名的媒體公司當記者,風光無限。他接觸了好幾個不同領域,醫療,教育,餐飲等都跑過新聞,也因而熟絡了不少人,從各大醫院的院長,到修摩多的小弟,老少通吃。在醫療供應緊張的情況下,他還能打個電話就選到最好的專家和病房,在排隊等位動輒需要兩三個小時的熱門餐館,他一個電話,老闆就可以騰出一個包房。
“書呆子”大學畢業後,繼續留校讀研究生,讀博士,讀博士後,繼續沒有存在感。他可能對代碼比對人類還熟悉。畢業好幾年,大家搞同學會,每次都忘了叫他。網上建的同學群,也忘了把他拉進來。
某年開始,“交際花”所在的媒體公司開始走下坡,他想趁著這些年累積的人脈,把資源整合,幹點什麼事情總能成功。於是,他辭職出來創業。一開始他的人脈還是有點用,給他帶來了一些內部信息,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有點不對,之前的人脈不太好使了,比如説他想請投資商吃飯,給餐館老闆打電話,對方説不好意思,沒有包房了。創業壓力大,長期失眠睡不著,想去醫院看個神經科,院長也不接電話了。差別最大的還是農曆新年,以前還在媒體打工時,新年都能收到幾十个禮籃,都是各個機構送的,而創業這一年的農曆新年,他衹收到了兩個,都是消息滯後的機構送的,他們還不知道他已經離職了。在他看到那兩個禮籃的那一刻,他明白了一件事,他之前所有的人脈不是因為他本人,而是因為他背後所在的強勢媒體。
“書呆子”讀博士後的時期,因為做了一個項目,被合作方的主管看中了,邀他一起出來創業,并承諾他什麼都不用管,衹要專注於技術就行。“書呆子”想著這樣也好,他可以繼續埋頭在實驗室,後來弄出一個大受歡迎的專利技術,他們的公司就靠這一項專利技術,成了投資界里的搶手貨,而他占了公司不少股份。
此時,所有人都知道他發达了的消息。失聯多年的小夥伴紛紛出現,他的面書每天都出現很多要加他,聲稱“很多年前就看好他,一直默默關注他,認為他一定會成就一番大業的人。”
他被邀請出席各種活動,主動來跟他攀談的,都是平常在電視里經濟新聞和娛樂新聞才會出現的名人。
“書呆子”的媽媽需要做心臟手術,本來想送到美國,但媽媽怕坐飛機,非得在國內醫院做,這個風聲走漏後,他迅速接到各種搶著給他幫忙的電話,有個大咖直接幇他約了國內最具權威的醫生。
“書呆子”的面書總共衹發了十幾條朋友圈,但關注他的全是幾個領域的大人物。
“交際花”對“書呆子”的人脈格外不忿,尤其是他在創業後,好不容易收到一個語氣特別獻媚的電話,卻是説:“聽說你是“書呆子”的舊同學,能給我他的電話嗎?”
xxx
他們的故事遭遇,說明了兩個問題。
第一,什麼叫人脈?人脈是一種價值交換,建立在雙方都有利用價值的基礎上。
人脈和朋友不一樣,朋友之間更多的是情感交流,不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
“交際花”以前的利用價值是建立在他背後的平臺上的,他所謂的人脈,想利用的是這個平臺,不是他,等到他一旦離開這個平臺,他的利用價值瞬間就被消解了,他成了無關緊要的小人物。
第二,要先有實力才有人脈。
當你強大到一定程度時,你就可以吸引到同等強大的人脈資源。就像“書呆子”,他從來沒有花過一分鐘去刻意結交某個人,然而當他牛了,不同領域的人脈都自然會向他靠攏。反觀“交際花”,因為他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社交上,他在專業領域沒有任何長進,他創業沒有成功,因為都出現了大方向上的失誤。哪怕他花了一部分時間在修煉他的業務技能上,他都可以保住一部分人脈。
回歸第一段的問題,不少人的困惑是到底該把時間花在提昇自己還是積累人脈上。個人認為,雖然沒有必要去到“交際花”或“書呆子”般的極端,但還是先提昇自己的實力,把自己變得更強大。
與其你去尋找和籠絡人脈,不如你變成別人都想結交的人脈。
當你一無是處的時候,你以為你跟某個名人拍了个照片,跟某個行業大咖握了次手,給某個上市老闆點贊,他們就是你的人脈了嗎?在他們眼裡,你衹是個小透明。不是因為他們勢利,而是他們跟大多普通人一樣,主要看到跟自己同等高度的人,以及仰望站得更高的人。
有句感傷卻又有道理的話:“那些特別急切想結識別人的人,往往就是別人最不想認識的人。”
一些人,加到紅人的面書就沾沾自喜,然後沖上去給紅人點贊,評論,感覺就能把對方變成自己的人脈,其實,你是不太可能通過點贊而進入一個圈子的。
有些東西是你變好了才會擁有,不是你擁有了才會變好,得到再多,一個糟糕的本身,還是一樣會失去。
你會越來越明白,多學一樣本事,就會少說一句求人的話,這不是雞湯,而是現實。
兩個校友,一個是“交際花”,一個是“書呆子”。
“交際花”是學校的萬事通,熱衷於參加各種社團,也懂得多數的學校八卦和認識每個系的帥哥美女。
“書呆子”是每個班上都會有的那種戴著黑框眼鏡,很少說話,極其枯燥的那種人。他基本上衹往來教室和實驗室,在班上的存在感為零。
畢業之後,“交際花”去了一家著名的媒體公司當記者,風光無限。他接觸了好幾個不同領域,醫療,教育,餐飲等都跑過新聞,也因而熟絡了不少人,從各大醫院的院長,到修摩多的小弟,老少通吃。在醫療供應緊張的情況下,他還能打個電話就選到最好的專家和病房,在排隊等位動輒需要兩三個小時的熱門餐館,他一個電話,老闆就可以騰出一個包房。
“書呆子”大學畢業後,繼續留校讀研究生,讀博士,讀博士後,繼續沒有存在感。他可能對代碼比對人類還熟悉。畢業好幾年,大家搞同學會,每次都忘了叫他。網上建的同學群,也忘了把他拉進來。
某年開始,“交際花”所在的媒體公司開始走下坡,他想趁著這些年累積的人脈,把資源整合,幹點什麼事情總能成功。於是,他辭職出來創業。一開始他的人脈還是有點用,給他帶來了一些內部信息,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有點不對,之前的人脈不太好使了,比如説他想請投資商吃飯,給餐館老闆打電話,對方説不好意思,沒有包房了。創業壓力大,長期失眠睡不著,想去醫院看個神經科,院長也不接電話了。差別最大的還是農曆新年,以前還在媒體打工時,新年都能收到幾十个禮籃,都是各個機構送的,而創業這一年的農曆新年,他衹收到了兩個,都是消息滯後的機構送的,他們還不知道他已經離職了。在他看到那兩個禮籃的那一刻,他明白了一件事,他之前所有的人脈不是因為他本人,而是因為他背後所在的強勢媒體。
“書呆子”讀博士後的時期,因為做了一個項目,被合作方的主管看中了,邀他一起出來創業,并承諾他什麼都不用管,衹要專注於技術就行。“書呆子”想著這樣也好,他可以繼續埋頭在實驗室,後來弄出一個大受歡迎的專利技術,他們的公司就靠這一項專利技術,成了投資界里的搶手貨,而他占了公司不少股份。
此時,所有人都知道他發达了的消息。失聯多年的小夥伴紛紛出現,他的面書每天都出現很多要加他,聲稱“很多年前就看好他,一直默默關注他,認為他一定會成就一番大業的人。”
他被邀請出席各種活動,主動來跟他攀談的,都是平常在電視里經濟新聞和娛樂新聞才會出現的名人。
“書呆子”的媽媽需要做心臟手術,本來想送到美國,但媽媽怕坐飛機,非得在國內醫院做,這個風聲走漏後,他迅速接到各種搶著給他幫忙的電話,有個大咖直接幇他約了國內最具權威的醫生。
“書呆子”的面書總共衹發了十幾條朋友圈,但關注他的全是幾個領域的大人物。
“交際花”對“書呆子”的人脈格外不忿,尤其是他在創業後,好不容易收到一個語氣特別獻媚的電話,卻是説:“聽說你是“書呆子”的舊同學,能給我他的電話嗎?”
xxx
他們的故事遭遇,說明了兩個問題。
第一,什麼叫人脈?人脈是一種價值交換,建立在雙方都有利用價值的基礎上。
人脈和朋友不一樣,朋友之間更多的是情感交流,不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
“交際花”以前的利用價值是建立在他背後的平臺上的,他所謂的人脈,想利用的是這個平臺,不是他,等到他一旦離開這個平臺,他的利用價值瞬間就被消解了,他成了無關緊要的小人物。
第二,要先有實力才有人脈。
當你強大到一定程度時,你就可以吸引到同等強大的人脈資源。就像“書呆子”,他從來沒有花過一分鐘去刻意結交某個人,然而當他牛了,不同領域的人脈都自然會向他靠攏。反觀“交際花”,因為他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社交上,他在專業領域沒有任何長進,他創業沒有成功,因為都出現了大方向上的失誤。哪怕他花了一部分時間在修煉他的業務技能上,他都可以保住一部分人脈。
回歸第一段的問題,不少人的困惑是到底該把時間花在提昇自己還是積累人脈上。個人認為,雖然沒有必要去到“交際花”或“書呆子”般的極端,但還是先提昇自己的實力,把自己變得更強大。
與其你去尋找和籠絡人脈,不如你變成別人都想結交的人脈。
當你一無是處的時候,你以為你跟某個名人拍了个照片,跟某個行業大咖握了次手,給某個上市老闆點贊,他們就是你的人脈了嗎?在他們眼裡,你衹是個小透明。不是因為他們勢利,而是他們跟大多普通人一樣,主要看到跟自己同等高度的人,以及仰望站得更高的人。
有句感傷卻又有道理的話:“那些特別急切想結識別人的人,往往就是別人最不想認識的人。”
一些人,加到紅人的面書就沾沾自喜,然後沖上去給紅人點贊,評論,感覺就能把對方變成自己的人脈,其實,你是不太可能通過點贊而進入一個圈子的。
有些東西是你變好了才會擁有,不是你擁有了才會變好,得到再多,一個糟糕的本身,還是一樣會失去。
你會越來越明白,多學一樣本事,就會少說一句求人的話,這不是雞湯,而是現實。
无比赞同👏👏👏
ReplyDelete